新时代文明实践|以研促教,共同成长
发布时间:2020/5/27 13:21:03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1181次
新时代文明实践|以研促教,共同成长
教育人求知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为了更好地助力教学,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教研指导与服务。5月11日,江宁区吉山软件园幼儿园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研培活动。其中,小班组针对《甘蔗有多高》、中大班组针对《鸽子》开展了线上研讨活动。
5月26日,针对线上研讨以及大班的班本课程《团圆》,组织了一次面向吉幼全体教师的分享活动,让老师以研促教,共同成长!
《甘蔗有多高》
“甘蔗有多高”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这可谓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里程。从“非标准测量工具的探索”(甘蔗该用什么量)到“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现”(用连环扣量),到“标准测量单位的学习”(用尺量)最后到“测量方法的应用”(做栅栏)整个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小组探索活动中自然发生的,同时又是在教师的支持和推动下完成的。日常的生活情景为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提供了机会,当幼儿处于自主和主动的状态,数概念的建成才有了可能。
阅读完整本书,吉幼的老师也是感受颇多,看看他们都学习到了什么?
孩子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有可能像书中的“甘蔗一样有价值,真正的课程资源就是贴近孩子的。
放慢脚步,等待和鼓励着孩子们的思考和尝试,把孩子引向更深入的探索。
真正的课程应该是由孩子创造的,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支持、合作和引导!
《鸽子》
“鸽子”课程是典型的“全语课程”,让孩子不仅发现了皮亚杰所谓的“物理知识”,也构建了所谓的“数理逻辑知识”。在“鸽子”课程中,领域之间的渗透让孩子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多向互动互助,深入讨论与分享,创造了一种积极互信、共同合作学习的关系。
通过《鸽子》一书的研讨学习,我们知道,作为教师不要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或要求幼儿像成人一样去把握科学家们发现科学道理的过程。
班本课程《团圆》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师幼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课程。《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 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在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创设恰当的环境,提供适当的材料,也能激发起幼儿操作、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构建课程不仅要关注本班幼儿的兴趣需求、幼儿现有水平和幼儿的环境资源,更要体现课程的价值性和有效性。
大班在上学期开展了班本课程的试点,绘本《团圆》来源于一次饭后孩子的分享阅读,此书来源于幼儿,而且幼儿对此书有着浓厚的兴趣。绘本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当时的新年时间吻合。根据前期的调查和了解,班级部分幼儿与绘本中主人公的家庭环境有雷同,能引起幼儿的共鸣。第一次阅读幼儿初次将自己对《团圆》的想法画了出来,为我们的课程建设“出谋划策”。
第二次阅读将《团圆》一书发放给幼儿,通过亲子共读让幼儿深入了解绘本那内容,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建构了课程框架。
第一层次围绕绘本开展相关的课程,为了让幼儿熟悉和深入了解《团圆》。第二层次结合绘本,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的课程。生成活动来源于幼儿的讨论和幼儿的行为:在活动的行进中,幼儿会遇到各种突发的事件,而多数的事件与当下进行的主题是不匹配的,教师不应被固定思维框架住,要学会跟随幼儿的节奏去发散活动内容让让生成活动变得更随性、自由、广阔,让幼儿收获更多经验和体验。
建构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班本化课程需要从幼儿个体、经验、兴趣、班级情况出发。老师们通过参与讨论,交流教育思想,在观点交锋的过程中理解他人教育观点,有效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思维和策略。此次的分享活动,能更好地让教师做幼儿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END—